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漁產品所含EPA及DHA量

  漁產品所含 EPA 及 DHA 量,每 100 公克含有 EPA.DHA 量 魚類名稱 EPA DHA 魚類名稱 EPA DHA 真溫 1381 1136 臭肉溫 275 633 鮪類 1288 2877 虹鳟 247 983 鯖類 1214 1781 鰈 210 202 紅甘 ( 魚參 ) 898 1785 香魚 201 136 秋刀魚 844 1398 鯉魚 159 288 鰻魚 742 1332 嘉臘 157 297 鮭魚 492 820 比目魚 108 176 海鰻 472 661 鰹類 78 310 玉筋魚 454 615 魷魚 56 152 ( 魚參 ) 類 408 748 鱈魚 37 72 漁產品的營養及作用 營養成分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圖片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是臨床常見的眼病,多見於 20 ~ 45 歲 男性 ,男女發病率為 8 ~ 9 : 1 。 多為單眼發病,但雙眼受累並不少見。 常有 誘發因素 如 : 睡眠不足、失眠、壓力、緊張、勞累、情緒波動等 。 通常表現為自限性疾病 , 但可復發,多次復發後視力不易恢復   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的症狀:單眼突然視力模糊、中心暗點、視物顯小、視力稍微降低。臨床表現:視力輕度下降或視物模糊 , 常不低於 0. 5 ; 視物變形,如變小、變遠;並伴有視物變暗或色調變黃等色覺改變;中央相對暗區;部分病例早期有遠視性屈光改變,可用凸透鏡片部分矯正。視野檢查可有絕對或相對中心暗 點。 眼底檢查可見黃斑區 1 ~ 3DD 大小的盤狀漿液性視網膜淺剝離,沿脫離緣可見弧形光暈,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視網膜下可有灰白色纖維蛋白沉著,病變後期更明顯;可伴有色素上皮脫離及色素紊 亂。 螢光血管造影檢查 FAG: 表現獨特,黃斑部有一個或數個螢光滲漏點,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擴大有四種形態: 1.            墨漬瀰散型( Ink-blot )、 2.            蘑菇煙雲狀( Smoke-stack leak ) 、 3.            (RPE window defect ) 、 4.            (RPED ) 。     ICG 造影檢查不僅有 RPE 滲漏性改變,還可見相應區域的脈絡膜毛細血管充盈延遲或高灌注,通透性增強現象。 OCT 檢查中,視網膜組織與漿液性液體兩者間的光反射差別顯著,故 OCT 檢查對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追蹤觀察等都有重要意義。 治療: C...

周邊的視網膜異常

圖片
  良性的周邊視網膜退化 有:微細囊狀變性 microcystoid degeneration 、雪花狀變性 snowflakes degeneration 、 大理石 狀變性 pavingstone degeneration 、網狀變性 honeycomb degeneration 、隱結 drusen 、齒狀變性 oral degeneration 。以上不會合併有視網膜破洞。 但是其中的 大理石 狀變性 容易會被誤以為是視網膜破洞。 病態的周邊的視網膜異常 易合併發生於視網膜剝離,主要的有格子狀變性 (lattice degeneration) 以及蝸牛痕變性( snailtrait degeneration )。變性區的視網膜內層萎縮,邊緣的玻璃體濃縮粘連,小血管萎縮呈白線條狀的樹枝狀網。會有合併有視網膜萎縮性圓孔 (atrophic hole) 。 格子狀變性可以在約四成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RRD 患眼內發現,是年輕的近視患者發生此病的重要原因。除了萎縮性圓孔,格子狀變性也較容易在後玻璃體分離 (PVD) 的拉扯過程中,形成一處或是多處的 U 狀裂孔,甚至於合併成大型的裂孔。      

飛蚊症

圖片
  玻璃體位於水晶體的後面,佔整體眼球 4/5 的體積。其中 99% 為水份, 1% 的無機鹽, 0.1% 的蛋白質和玻尿酸。玻璃體黏稠含水,以膠原纖維構成玻璃體的支架,其上的玻尿酸分子能夠結合吸附絕大部分的水份,因而使玻璃體具有粘性和彈性,並且保持清澈透明的光線介質。玻璃體還可以吸收眼球運動時和受外力衝擊時的震盪力量,對於眼睛內部的組織如水晶體、視網膜可以有支持和減震的保護作用。 玻璃體對眼球的生長發育也很重要,在胚胎期和出生後維持眼球的發育,玻璃體也隨著增長,在約十歲時達到最大量。 飛蚊症的形成: 正常眼睛在 40 歲以後,玻璃體開始液化 (Vitreous syneresis) ,水份被釋出,膠原纖維支架部分塌陷,玻璃體中央開始出現小型的液化腔。隨後液化的範圍逐年持續擴大,玻璃體的混濁更為明顯,開始感覺眼睛前會出現透明的小點或是絲狀的漂浮物,這就是初期的飛蚊症。 50 歲以後,隨著玻璃體退化逐年緩慢的進行,膠原纖維退化成的纖維束變粗,玻璃體液化持續增加,會發展出玻璃體後表面( posterior hyaloid surface )和視網膜內界膜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 之間的分離,稱為 ” 後玻璃體分離 ”(PVD) 。由於玻璃體在視神經盤部分有較粗的纖維結構,因此和視網膜分開時會產生環狀、弧形、線條狀、或是不規則形狀的玻璃體混濁物,這些都是生理性退化的飛蚊症。   因此,飛蚊症主要是玻璃體的老化所造成。根據統計, 60-69 歲的人們有 27% 確認已經發生 PVD , 70 歲以上的人們有 63% 已經發生 PVD 。而 高度近視 者由於 眼軸逐漸增長 ,會早 10 年以上發生玻璃體液化以及後玻璃體分離,而提前出現飛蚊症。 飛蚊症的併發症 由於玻璃體後表面和大部份視網膜之間僅是鬆弛地接觸而已,一般說來, 緩慢進展的後玻璃體分離的飛蚊症,大多數是良性而且無害的 。不過,因為玻璃體和少部份視網膜的貼黏程度較高,例如基底部的周邊視網膜、視神經盤、黃斑部的中心、以及視網膜血管。在後玻璃體分離時可能拉扯而刺激視網膜,會出現閃光的症狀,尤其眼睛轉動時更明顯。少數急速進展的後玻璃體分離更可能拉扯視網膜血管而造成出血,形成許多小黑點、甚至雲霧狀的飛蚊,這就是病態的飛蚊症。此時,視網膜可能會被拉扯而破裂。而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