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眼睛的沾黏

圖片
  眼睛的沾黏有很多種狀況:   1.   瞳孔( pupil )或是虹彩 ( 虹膜 ) ( iris )和後頭的水晶體( lens )沾黏時,稱為後黏連( posterior synechia )。     ( 瞳孔和水晶體沾黏時,稱為後黏連)   常發生於:虹彩炎、糖尿病、或是因 閉鎖型青光眼而需要長期使用縮瞳藥水者。    虹彩炎 閉鎖型青光眼   2. 虹彩 ( 虹膜 ) 有和前方的角膜內側或是周邊的前房隅角沾黏時,稱為前黏連( anterior synechia )。 常發生於:先天虹彩異常、或是 閉鎖型青光眼患者。        (先天虹彩異常)   ( 閉鎖型青光眼會有 水晶體沾黏,也會有周邊隅角的沾黏) 3. 角膜和眼皮之間也會沾黏,通常是在受傷(尤其是鹼性化學傷害,燒燙傷)之後發生。   (角膜和眼皮之間沾黏)   4. 眼睛內部的視網膜也會發生沾黏,老化造成的叫做膠質變性或皺摺( Gliosis or pucker )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症患者會有纖維增生( FP, fibrous proliferation ), 而視網膜剝離患者可能會有增殖性玻璃体視網膜病變( PVR, proliferative vitro-retinopathy )      眼睛的沾黏中,少數是先天的異常狀態,而大多數都是發炎之後的結果。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 若是血糖過高,無法控制良好;或是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症。患者接受眼睛內部的手術(包括白內障手術)以後,會比較一般人容易再次出現發炎的現象,進而可能在眼睛內各部位產生沾黏的狀況,因而影響手術的成效以及視力預後。  

白內障的分級以及何時手術

圖片
  白內障主要發生於中老年時,水晶體開始會發生混濁的現象。由於是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率明顯增高,所以又稱老年性白內障 白內障的主要症狀是視力障礙,與水晶體混濁程度和部位有關。只有當它引起視力下降時,白內障才有臨床意義。 白內障的簡單分級如圖所示 白內障按水晶體混濁部位:可以分為皮質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和囊膜下白內障等三類。 皮質性白內障 :是在水晶體皮質內出現羽毛狀或是楔形的混濁,一般在初期時並不影響視力。此種水晶體的混濁發展緩慢,可維持數年甚至於數十年才進入膨脹期,而造成視力明顯地減退。 核性白內障 :由於水晶體終身會生長變厚,水晶體的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呈白黃色的硬化現象。水晶體核密度逐漸增加,顏色變深,透明度降低,初期對視力無明顯影響。 但由於 屈光力增加 ,可以發生 近視度數增加 ,造成老花的症狀改變或是減退。 核性白內障不易成熟,可能持續很多年而只有稍微增厚,逐漸變為黃色或棕黑色。   後囊膜下白內障 : 後囊膜下的中央視軸區出現混濁狀。早期就可能會影響視力,尤其是在 戶外明亮處或閱讀時,瞳孔縮小的時候,症狀最明顯 。此類白內障的進展也很緩慢。 通常會和 糖尿病、藥物 、或是 風濕免疫疾病 有些關聯。 年紀大了以後,大家都會發生白內障。那麼,何時需要接受手術呢? 以下是白內障手術的適應症: 患者的需要 :患者因為白內障的視力下降,影響生活或是工作時,而且視力下降的原因確實是白內障引起的,那麼即可以考慮手術這個選項。通常,由於不同的患者對於視力的需求會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確定的一個視力標準,作為白內障手術的依據。不過,主要應該是在醫師檢查和解釋以後,由患者考慮自身的需要來提出的。 醫療上的需要 :例如:因為糖尿病有視網膜病變需要檢查或者治療眼底時,而白內障阻礙了這項的檢查或治療,可能造成日後視力上無法挽救的損失時;或者,例如白內障因素使得青光眼發作而難以控制眼壓時,應由醫師向患者來提出白內障手術的要求。 美容外觀上的需要 :雖然患眼已喪失視力,但成熟或過熟的白內障使得瞳孔區變成白色,而影響觀瞻或是社交時,可以考慮白內障手術

黃斑皺褶 macular pucker

圖片
  黃斑皺褶    (macular pucker)  多數年齡較大,有後玻璃體分離PVD 飛蚊症,可能因為內界膜裂開,膠質細胞由裂口從視網膜長出,沿視網膜表面或殘留的玻璃體後皮質增生而形成。 少數和視網膜破洞,發炎,玻璃體出血有關。 視網膜前膜收縮使視網膜內表面皺褶,出現放射狀條紋,小血管被牽拉而伸直、扭曲和變形,嚴重時可致黃斑水腫或淺脫離。可引起視物變形,視力有不同程度影響  臨床表現: 輕者可無症狀 , 重者可有中心視力下降、視物變形 。 眼底改變則因膜增殖程度、視網膜所受牽引及視網膜水腫程度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如視網膜前膜對視網膜無明顯牽引,則僅有視網膜和玻璃體交界面反光增強,稱為或玻璃紙樣視網膜病變( cellophane retinopathy )。膜繼續增殖並進一步收縮可使視網膜內表面皺褶,出現放射狀條紋,血管扭曲,大血管弓向中央移位,引起黃斑水 腫。 嚴重者可致黃斑裂孔乃至視網膜脫離。 黃斑假孔 (pseudo-hole) 多為黃斑前膜裂開後形成 , 其邊緣銳利,但邊界不規則。與特發性黃斑前膜、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眼內炎、外傷及靜脈阻塞性疾患等疾病有關。螢光血管造影檢查輕者僅見黃斑區視網膜小血管迂曲,重者可有螢光素滲漏。 OCT 檢查可準確地測量出黃斑前膜的厚度,有助於鑒別診斷 黃斑皺褶的治療:黃斑皺褶有 75% 可保持 0.5 以上; 71% 視力不變,因此多數無需處理 。 如果視力減退,低於 0.2 以下,干擾生活,可考慮手術剝除。 在視網膜前膜較厚並遮擋中心凹,視力明顯下降或變形時,可採用玻璃體手術剝除前膜。 手術後視力會慢慢的恢復,其程度與手術時機選擇有關。如無黃斑囊樣水腫或視網膜剝離,術後視力恢復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