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眼睛的沾黏

圖片
  眼睛的沾黏有很多種狀況:   1.   瞳孔( pupil )或是虹彩 ( 虹膜 ) ( iris )和後頭的水晶體( lens )沾黏時,稱為後黏連( posterior synechia )。     ( 瞳孔和水晶體沾黏時,稱為後黏連)   常發生於:虹彩炎、糖尿病、或是因 閉鎖型青光眼而需要長期使用縮瞳藥水者。    虹彩炎 閉鎖型青光眼   2. 虹彩 ( 虹膜 ) 有和前方的角膜內側或是周邊的前房隅角沾黏時,稱為前黏連( anterior synechia )。 常發生於:先天虹彩異常、或是 閉鎖型青光眼患者。        (先天虹彩異常)   ( 閉鎖型青光眼會有 水晶體沾黏,也會有周邊隅角的沾黏) 3. 角膜和眼皮之間也會沾黏,通常是在受傷(尤其是鹼性化學傷害,燒燙傷)之後發生。   (角膜和眼皮之間沾黏)   4. 眼睛內部的視網膜也會發生沾黏,老化造成的叫做膠質變性或皺摺( Gliosis or pucker )   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症患者會有纖維增生( FP, fibrous proliferation ), 而視網膜剝離患者可能會有增殖性玻璃体視網膜病變( PVR, proliferative vitro-retinopathy )      眼睛的沾黏中,少數是先天的異常狀態,而大多數都是發炎之後的結果。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 若是血糖過高,無法控制良好;或是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症。患者接受眼睛內部的手術(包括白內障手術)以後,會比較一般人容易再次出現發炎的現象,進而可能在眼睛內各部位產生沾黏的狀況,因而影響手術的成效以及視力預後。  

白內障的分級以及何時手術

圖片
  白內障主要發生於中老年時,水晶體開始會發生混濁的現象。由於是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率明顯增高,所以又稱老年性白內障 白內障的主要症狀是視力障礙,與水晶體混濁程度和部位有關。只有當它引起視力下降時,白內障才有臨床意義。 白內障的簡單分級如圖所示 白內障按水晶體混濁部位:可以分為皮質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和囊膜下白內障等三類。 皮質性白內障 :是在水晶體皮質內出現羽毛狀或是楔形的混濁,一般在初期時並不影響視力。此種水晶體的混濁發展緩慢,可維持數年甚至於數十年才進入膨脹期,而造成視力明顯地減退。 核性白內障 :由於水晶體終身會生長變厚,水晶體的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呈白黃色的硬化現象。水晶體核密度逐漸增加,顏色變深,透明度降低,初期對視力無明顯影響。 但由於 屈光力增加 ,可以發生 近視度數增加 ,造成老花的症狀改變或是減退。 核性白內障不易成熟,可能持續很多年而只有稍微增厚,逐漸變為黃色或棕黑色。   後囊膜下白內障 : 後囊膜下的中央視軸區出現混濁狀。早期就可能會影響視力,尤其是在 戶外明亮處或閱讀時,瞳孔縮小的時候,症狀最明顯 。此類白內障的進展也很緩慢。 通常會和 糖尿病、藥物 、或是 風濕免疫疾病 有些關聯。 年紀大了以後,大家都會發生白內障。那麼,何時需要接受手術呢? 以下是白內障手術的適應症: 患者的需要 :患者因為白內障的視力下降,影響生活或是工作時,而且視力下降的原因確實是白內障引起的,那麼即可以考慮手術這個選項。通常,由於不同的患者對於視力的需求會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確定的一個視力標準,作為白內障手術的依據。不過,主要應該是在醫師檢查和解釋以後,由患者考慮自身的需要來提出的。 醫療上的需要 :例如:因為糖尿病有視網膜病變需要檢查或者治療眼底時,而白內障阻礙了這項的檢查或治療,可能造成日後視力上無法挽救的損失時;或者,例如白內障因素使得青光眼發作而難以控制眼壓時,應由醫師向患者來提出白內障手術的要求。 美容外觀上的需要 :雖然患眼已喪失視力,但成熟或過熟的白內障使得瞳孔區變成白色,而影響觀瞻或是社交時,可以考慮白內障手術

黃斑皺褶 macular pucker

圖片
  黃斑皺褶    (macular pucker)  多數年齡較大,有後玻璃體分離PVD 飛蚊症,可能因為內界膜裂開,膠質細胞由裂口從視網膜長出,沿視網膜表面或殘留的玻璃體後皮質增生而形成。 少數和視網膜破洞,發炎,玻璃體出血有關。 視網膜前膜收縮使視網膜內表面皺褶,出現放射狀條紋,小血管被牽拉而伸直、扭曲和變形,嚴重時可致黃斑水腫或淺脫離。可引起視物變形,視力有不同程度影響  臨床表現: 輕者可無症狀 , 重者可有中心視力下降、視物變形 。 眼底改變則因膜增殖程度、視網膜所受牽引及視網膜水腫程度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如視網膜前膜對視網膜無明顯牽引,則僅有視網膜和玻璃體交界面反光增強,稱為或玻璃紙樣視網膜病變( cellophane retinopathy )。膜繼續增殖並進一步收縮可使視網膜內表面皺褶,出現放射狀條紋,血管扭曲,大血管弓向中央移位,引起黃斑水 腫。 嚴重者可致黃斑裂孔乃至視網膜脫離。 黃斑假孔 (pseudo-hole) 多為黃斑前膜裂開後形成 , 其邊緣銳利,但邊界不規則。與特發性黃斑前膜、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眼內炎、外傷及靜脈阻塞性疾患等疾病有關。螢光血管造影檢查輕者僅見黃斑區視網膜小血管迂曲,重者可有螢光素滲漏。 OCT 檢查可準確地測量出黃斑前膜的厚度,有助於鑒別診斷 黃斑皺褶的治療:黃斑皺褶有 75% 可保持 0.5 以上; 71% 視力不變,因此多數無需處理 。 如果視力減退,低於 0.2 以下,干擾生活,可考慮手術剝除。 在視網膜前膜較厚並遮擋中心凹,視力明顯下降或變形時,可採用玻璃體手術剝除前膜。 手術後視力會慢慢的恢復,其程度與手術時機選擇有關。如無黃斑囊樣水腫或視網膜剝離,術後視力恢復較好。

漁產品所含EPA及DHA量

  漁產品所含 EPA 及 DHA 量,每 100 公克含有 EPA.DHA 量 魚類名稱 EPA DHA 魚類名稱 EPA DHA 真溫 1381 1136 臭肉溫 275 633 鮪類 1288 2877 虹鳟 247 983 鯖類 1214 1781 鰈 210 202 紅甘 ( 魚參 ) 898 1785 香魚 201 136 秋刀魚 844 1398 鯉魚 159 288 鰻魚 742 1332 嘉臘 157 297 鮭魚 492 820 比目魚 108 176 海鰻 472 661 鰹類 78 310 玉筋魚 454 615 魷魚 56 152 ( 魚參 ) 類 408 748 鱈魚 37 72 漁產品的營養及作用 營養成分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圖片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是臨床常見的眼病,多見於 20 ~ 45 歲 男性 ,男女發病率為 8 ~ 9 : 1 。 多為單眼發病,但雙眼受累並不少見。 常有 誘發因素 如 : 睡眠不足、失眠、壓力、緊張、勞累、情緒波動等 。 通常表現為自限性疾病 , 但可復發,多次復發後視力不易恢復   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CSCR 的症狀:單眼突然視力模糊、中心暗點、視物顯小、視力稍微降低。臨床表現:視力輕度下降或視物模糊 , 常不低於 0. 5 ; 視物變形,如變小、變遠;並伴有視物變暗或色調變黃等色覺改變;中央相對暗區;部分病例早期有遠視性屈光改變,可用凸透鏡片部分矯正。視野檢查可有絕對或相對中心暗 點。 眼底檢查可見黃斑區 1 ~ 3DD 大小的盤狀漿液性視網膜淺剝離,沿脫離緣可見弧形光暈,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視網膜下可有灰白色纖維蛋白沉著,病變後期更明顯;可伴有色素上皮脫離及色素紊 亂。 螢光血管造影檢查 FAG: 表現獨特,黃斑部有一個或數個螢光滲漏點,隨時間延長而逐漸擴大有四種形態: 1.            墨漬瀰散型( Ink-blot )、 2.            蘑菇煙雲狀( Smoke-stack leak ) 、 3.            (RPE window defect ) 、 4.            (RPED ) 。     ICG 造影檢查不僅有 RPE 滲漏性改變,還可見相應區域的脈絡膜毛細血管充盈延遲或高灌注,通透性增強現象。 OCT 檢查中,視網膜組織與漿液性液體兩者間的光反射差別顯著,故 OCT 檢查對該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追蹤觀察等都有重要意義。 治療: C...

周邊的視網膜異常

圖片
  良性的周邊視網膜退化 有:微細囊狀變性 microcystoid degeneration 、雪花狀變性 snowflakes degeneration 、 大理石 狀變性 pavingstone degeneration 、網狀變性 honeycomb degeneration 、隱結 drusen 、齒狀變性 oral degeneration 。以上不會合併有視網膜破洞。 但是其中的 大理石 狀變性 容易會被誤以為是視網膜破洞。 病態的周邊的視網膜異常 易合併發生於視網膜剝離,主要的有格子狀變性 (lattice degeneration) 以及蝸牛痕變性( snailtrait degeneration )。變性區的視網膜內層萎縮,邊緣的玻璃體濃縮粘連,小血管萎縮呈白線條狀的樹枝狀網。會有合併有視網膜萎縮性圓孔 (atrophic hole) 。 格子狀變性可以在約四成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RRD 患眼內發現,是年輕的近視患者發生此病的重要原因。除了萎縮性圓孔,格子狀變性也較容易在後玻璃體分離 (PVD) 的拉扯過程中,形成一處或是多處的 U 狀裂孔,甚至於合併成大型的裂孔。